最近几年 大家有没有发现 教室里的教学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通道。线上教和学 成了一个新的流行。一些机构和个人 越来越想把线下班开到网上卖。这就是知识付费。它能让讲课者把学到的本事或者知道的事 变成钱赚回去。
比如说 孙叔叔是一个做厨师的。他做了二十年 什么家常小菜啦 迪士尼套餐设计呀 统统都在行 尤其还很拿手给老年人做的清淡易咀嚼食物。可是在疫情期间 他的餐馆关着 每天闲在家里觉得特别亏。
后来听同行说 现在很多有本领儿的人都在网上建了个平台 开起了课堂 抛出去个简单的美食视频 像“如何给爷爷炖鸡汤”的小教程 卖给想要学习这种手艺的年轻人或者儿女 结算下来每月还能多赚几千块呢 孙阿姨听了心动不已。
所以像孙叔叔一样 憋在家里没法正常开展工作的职业人 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现在挺愁的 怎么解决这个状况呢 我们就提供了帮他们搭建这个线上平台的业务。比如有个系统我们叫做“凸知” 简单说 这就跟建房子似的 “房子”是他们的课堂 这里能让学员听课 提问 下载教材 而且他们能自己定规则 攻略 设置门槛 改时间 还能管收费金额 钞票收得明明白白。
为什么这么方便的平台不是每个人自己去弄 我给你讲一下 真能做出来太难 一个普通教师或者师傅 要搭这样一个网校的话 需要去买服务器 建程序 会网页开发还得搞设计 配颜色 再加个支付功能 链接又怕出BUG 轨迹不流畅。光这个工作量 台面一摊就累得要睡地上去 这样费劲的事就给我们这些专家来搞定得了。
其实知识付费这概念不光是疫情才有的事儿哦 距离现在两百年的西方世界 号称“欧洲启蒙之父”的伏尔泰就有写信赚钱的法子。他就利用自己的名字 他的文学作品 往各个出版社那边发。当然那个时候还是靠纸质书籍赚钱啦 戀恋那些手抄书的印刷商们 往往给稿费都是小费标准。那算是一个最早的版权概念雏形 其后一百 年前中国也是类似情况。大家知道以前的私塾先生 可是以卖经书和讲课文而吃碗饱饭的呢 听我的话 说不定你现在用的知识也是从这类传统延续下来的哦。
现在回到线上来 这种卖技能卖课程的知识经济 蔚然成潮。不管是教你画漫画 小提琴拉得不错 或者教外语 被凸知平台包下来的那些用户 他们都能把课件弄得很专业 迷你的课堂布置好 之后学员点上课 随叫随到的直播功能 你甚至能看到自己花钱后是不是上了一堂课 不会丢钱的尴尬状况。
不过呢 说到收费方式也很简单 有卖单节课的方式 跟着一次一次的学 鼓励人们用零花钱去尝试课程;也有包学期月订阅的 制定了每月支付规则;或者有会员制度 让大家一次充值长久享受。就像快餐套餐和全家欢餐的区别。
我再和大家分享个案例 小刘啊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四在读师范专业。毕业后本想找公办教职可一直面试没过 人家更倾向有教资的经验老师 然后她通过我们的平台开了在线辅导课程 她专门针对学生英语听说部分设计的专题 只需30个课时 就教学生们怎样发音正确 和外国人简单对话聊天。她一个月光是这个收入都能把房租缴清了呢 当年学费可都没白交哈
当然 我要啰嗦一句的是 在这里做这知识付费不是摆明摆卖知识那么简单 其中也有挑战性的成分在的哦 像要是课程做得平平 晾台下的老少爷们都不爱点 尤其还要保证网络不会卡 操控界面简洁容易懂 不会把新来的学生给懵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 盈不了多大的钱也至少能混成个小生意员 是吧?